本书收录升旗仪式、游西夏王陵、一只名叫来财的猫、蝴蝶梦、乌镇戏剧节、飞机在云端穿行、画展、十九点半的太阳、台风“烟花”插曲、店铺里空空荡荡等诗歌。
本书围绕光雾山展开,分为“山居图”“红叶迟”“风雨慢”三辑,共收录诗人诗作百余首。诗人以质朴而浓烈的情感,对光雾山的自然景色、地域文化、悠远历史等进行全方面的诗意抒写,表明了对故乡家园的热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现实、生命、自我的多维感悟、思考和诠释。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于经史子集的各类学问皆有涉猎,著作堪称宏富,赵宝靖《翁方纲诗集辑校》则重在抉发翁氏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此书为汉籍合璧精华编之一种,以翁方纲的诗集刻本《复初斋诗
有清以来,纪念苏东坡的“寿苏会”极为盛行。先是康熙年间,江宁巡抚宋荦在宋刻残本《施顾注东坡先生》补刊工作完成之际,首开“寿苏”先河——陈设供品、张挂画像、观览诗文集,并组织同仁唱和。迨至乾隆年间,宋本《施顾注东坡先生诗》辗转被翁方纲购得,翁方纲因而自题屋匾为“宝苏室”。两日后,正值东坡生日,翁方纲“以合装‘苏斋图’供苏
一是传承融合,继《本草诗话-鼓》(清华大学出版社已出版,再印2次),与《本草诗话-根》一起续写。记录着中华民族繁衍、发展进步的勤劳实践过程,是民族由弱到强的心灵之旅,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无价瑰宝,是浇铸中华各族人民内心无比强大的诗史。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述的永恒魅力,融合医学、哲学
本书收集了武大海内外学子回忆珞珈、书泻珞珈的诗歌,抒发了师生学子们对武大珞珈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本书以姓氏笔画为序,收集100多位作者的181编诗作,集中反映他们的师生情、樱花爱,以及对校园的眷念与爱护,一些诗作意境较高,文笔精良,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本书中的长篇叙事诗以信天游体展现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陕北民间生活的变化历程,如从砖瓦土坯房的村庄变为小楼林立的新农村,从外出务工到回乡致富等。同时,这部诗歌又和“靖边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华月秀创作的剪纸艺术相结合,展现了陕北的地域文化资源、民间风情,同时展现了当今时代背景下,陕北城乡不断走向融合、人民的生活不断走向富裕的
本书收录从清初到民国合肥籍52位词人的695首词作,不仅清晰展现了清至民国合肥一邑词人的创作成就,还记载了合肥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特别是李鸿章家族后人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风貌。本书所选词人词作虽囿于合肥一地,却能够反映出清代不同时期词坛的基本特点,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文献、史料价值的词集。
本书是一部歌颂大好河山和美好生活的诗歌集。本书共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200余首古体诗,作者或登秦岭而咏叹,或临渭水而吟哦,或见自然变迁而感怀,或读老友信件而慨叹,诗歌中处处都是作者生活和思考的痕迹。
本书收录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曹宇翔、刘立云、车延高,以及曾凡华、王姹、江非等20余位诗人、作家、当地作者代表走进定安,抒写定安的诗歌,为进一步推进定安县文化高质量发展,以诗歌抒写定安经济社会建设成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