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对《灵枢》各篇进行了逻辑梳理、要点讨论、知识串联、临床思维点拨等阐释,并结合古代天文学、音律学、民俗学等相关知识,对一些学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还整理收录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延伸讨论及延伸阅读内容,以开阔读者思路。本书逻辑清晰,行文流畅,书中内容经反复求证、修改,以简洁直观为先,旨在为广大中医学子及中医
·本书介绍了穴名释义的源流发展和腧穴的命名特点,以及362个经穴名称的内涵。每个腧穴包括出处、别名、穴义、定位、主治、释义摘录,配以兼顾意象性、趣味性和美观性的穴名插画,以便读者能够见图明义、见图知用。本书为汉英双语,能够使国内外更多的中医专业学生、中医爱好者了解穴名文化,帮助读者领会其精髓真谛,学习知识
中医学基础
本书由《唐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合并而成。《唐本<伤寒论>》,即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收录的《伤寒论》。《唐本<伤寒论>》不但含有宋本《伤寒论》的全部内容,而且含有宋本《伤寒论》没有的多条内容,在《伤寒论》的传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宋本<伤
本书由《脉经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残卷》《金匮玉函经》合并而成。《脉经本<伤寒论>》是《伤寒论》版本中现存最早的一种古传本,收录于《脉经》卷七中。《敦煌本<伤寒论>(残卷)》是1900年发现的、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伤寒论》版本。由于敦煌本《伤寒论》抄写的年代较早,发现的时间较晚,元明清研究《伤寒论》的诸多名家
本书由《康治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合并而成。《康治本<伤寒论>》,是19世纪中叶在日本发现的、中国唐朝时期的《伤寒论》手抄本,1965年传入我国。《康治本<伤寒论>》全书1卷,仅存65条,50首方剂,文字与之后的宋本《伤寒论》互有异同。《康治本<伤寒论&
《注解伤寒论》是宋金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成无忌据《治平本<伤寒论>》或《元祐本<伤寒论>》注解而成(于南宋绍兴十四年刊行),故《伤寒论》学术界常称其为《成本<伤寒论>》或《成注本<伤寒论>》,简称“成本”。因《注解伤寒论》既有原文,又有注文,便于学习,故流传较广,以致很长时间
本书由《外台本<伤寒杂病论>》《病源本<伤寒论>》《淳化本<伤寒论>》合并而成。《外台本<伤寒杂病论>》是从《外台秘要方》中辑录出的张仲景文献,比定型于宋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约早300年,较多地保存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原貌。《病源本<伤寒论>》是现存
《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又称《四川古本<伤寒杂病论>》,是20世纪20年代在重庆涪陵发现的一部古本《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共16卷,42篇,石印本为线装上下两册。《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伤寒部分与《唐本<伤寒论>》(即《千金翼方》收载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亦称《湘古本<伤寒杂病论>》,是20世纪初人们在湖南发现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版本。《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共计16卷,卷一、卷二为“平脉法”;卷三为“伤寒例”;卷四为“温病”;卷五为“暑、热、湿、燥病”;卷六至卷十一为“六经病”;卷十二为“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