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收录著名文学史家孔范今教授关于人文精神、人文主义思考的代表性论文。历史不是一元的线性发展,历史进步行为与人文文化尤其是具有丰富生命内涵的人文精神传统常常表现为一种逆向的复调结构。历史的进步常以人文精神传统不同程度的沦落为代价,而要保持人们生存或曰历史行进的健全发展,就须找回失落的东西作当代的强调。而文学,就常常承担
本书收录著名文学史家孔范今教授的讲学记录八篇,这些文章或纵谈文学、文化,或聚焦“五四”与传统,或观照文学史与现代性,对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现代文学的起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反思、通变与变通的理解、异质文化的意义等的阐述尤为深刻,精深洪远,笔无妄下,凝聚着一个致力于文学史研究的学者的深在思考。
《西洋的幻象》为文艺评论作品,观察研究近代中西文学中的“西洋”,或为西洋人怎么看中国,或为中国人怎么看“西洋”,乃至中国人怎么看自己、西洋人怎么看自己。作者着重探讨和比较中西海外旅行小说名著,例如明代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18世纪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鲁滨孙飘流续记》,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以及斯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独特的作家,他虽双腿残疾,却创作了众多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命运的无常和生存的焦虑触发了他深邃的思考,对生命奥秘的执着追问是他创作的主要动力。遥远的清平湾、与地坛的往事、合欢树下的思念、轮椅上的眺望……阅读史铁生的作品和人生,让我们感受他温暖的文字,触摸他动人的灵魂。
从《匆匆》对时间流逝的慨叹,到《春》《荷塘月色》中的诗情画意,再到《背影》对父爱质朴深情的叙写,朱自清的文章以其清丽、真淳的情感底色涵养了一代代读者。今天为什么要读朱自清?为的便是“文化”二字,从朱自清的文章中,我们能读出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
冯健男先生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理论家,他的批评活动与共和国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参与了新中国建立以来近50年的文学史进程,影响了当代文学批评史的面貌。本书选编冯健男先生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汇集而成,共分为三编:第一编“废名研究专论”,第二遍“文学理论介入”,第三遍“现当代文学批评”,以展现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而拟诗是此期五言诗创作中出现的新现象。许多一流的大诗人都有许多拟作,而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本书通过对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及其序文的研究,探讨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与当时士人创作心态之间的关系,与当时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关系,并将这三十首诗放在整个南朝文学发展的大环境中加
一说到关于吃食的文章,我们就会想起《端午的鸭蛋》;一想到鸭蛋,我们就会想起那个爱吃的老先生汪曾祺。他在生命最后十七年疯狂写作,留下十二卷文字,登上文坛大家的席位。这位“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在他离世二十几年后,越来越受读者欢迎。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读汪曾祺?虽晚仍翠枇杷树,他的作品将一直滋养着我们。
《京杭运河诗文赏析》是配合“京杭运河诗文讲读”线上课程而撰写的新形态教材。该课程由浙江师范大学邱江宁、孟国栋两位学者首次开发。课程自2017年上线以来,深受广大学子的喜爱,在2019年登上“学习强国”APP平台。就文稿而言,作者努力将中华文明发展源流的梳理,落地于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统诗文赏析,涵盖了运河各渠道的凿
《另一种诗歌批评》萃集了青年批评家张立群从事文艺批评以来的诗歌批评作品。集中了著者对近30年代中国当代诗歌若干现象的思考与质疑。避开简单的夸耀与溢美,“另一种诗歌批评”立足批评的前卫性和发现性,注重批评应有的直面精神、直击诗坛一些不良现象。与此同时,“另一种诗歌批评”充分关注批评的历史感和学理性,对于当代诗歌一些争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