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前纪》《后纪》《国名纪》《发挥》《余论》五大部分,《前纪》《后纪》为上古通史,《国名纪》为诸侯国名地理考订,《发挥》《余论》为罗泌研究史学的心得。笺注在罗泌之子罗苹注的基础上加以梳理,以“明案”的方式,或补充原注之不足,或纠正原注之疏误,或指示引文之出处,全书分段,加以新式标点,为读者更好地阅读、利用《路史》
在撰写过程中,作者曾多次实地调查中国故宫、俄罗斯各大博物馆馆藏文物,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中英俄文文献、历史档案及文物实体,努力通过文物交流轨迹,扩展清代中俄关系研究视角,以期再现清代中俄物质文化交流之盛况。此外,还通过对中国故宫藏俄罗斯文物及俄罗斯藏中国文物的发现搜集整理,『以物证史』之特色突出。此项研究是将清代中国
本书适合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尚书》是一部标准的上古史纲要:从帝尧勤政爱民的故事开始,到秦穆公痛陈悔恨的誓词结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述说了上古时代两千年间发生在东方大地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漫长的两千年间,这块土地上到底发生了多少件事情,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故事究竟有多少,恐怕谁也难以说得清楚。然而《
《周易》被誉为六经之首,是中国文化元的代表。它作为一种逻辑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华民族各种文化形成发展的始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长期而广泛深刻的影响。不论是农、医、术、数、天文、地理、律历、文史、艺术、棋戏,还是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上了易学的烙印。在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
连续的普及型通俗历史读物,将华夏数千年文明史从上古讲到东汉,内容全面系统,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本书根据二十五史,按照朝代先后顺序,通过简明的体例、严谨的逻辑和全新的形式,用精彩、贴切而通俗的现代语言,把丰富而零散的历史资料系统地连缀在一起。书中不仅浓墨重彩地描绘历史发展演进的清晰脉络和光辉历程,并且详叙每一重大历史事件
冯骥才先生对民间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关注始自20世纪60年代,而近20余年来,这位行动的知识分子转战于四个战场:一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二是民间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三是传统村落保护,四是教育保护(建立非遗学)。在奔走呼号中,他留下了浩繁的文字,包括思想、理论、批评、随笔、散文、纪实、研究、口述史、讲话、谈话录,
该研究年鉴包括学术前沿、研究综述、考古发现与研究、版本整理与研究、著作简介与论文摘要、港台地区及海外研究、学术组织与专家、论文著作索引、研究动态、后记等板块。整理本年关于司马迁、《史记》的研究综述;本年有关《史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史记》版本和校斟研究、词语考证与语法研究;重要研究著作与论文集简介、重要论文摘要;还涉
《课本里的中国》以文化为经,以地理为纬,以34个省级行政区为原点,别具匠心地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诗文画作串联、归纳起来,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每一篇文章展现一个省区,集中围绕各省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时代风貌,从“红色”(革命文化传统)、“绿色”(生态文明)、“古色”(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切入,紧密结合教
日本近代中国学的形成,与晚清以来中日两国日益密切的文人交往和书籍交流息息相关,也受到了来自欧美的新制度和新观念的深刻影响。本书运用详实的一手史料,百余图片和文化交涉学的研究手法,坐实了清朝桐城派的文论是如何传入日本并引起关注,新文化运动的波澜是如何在日本激起不同反响,以及汉文直读的主张是如何在两国关系紧张时期被噤声的等
《中华文化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理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发展目标为根本遵循,坚持贯彻使中华文化倡导的“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成为每个港澳台侨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行动圭臬,形成客观科学的历史观、疆域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中华文化概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