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篇基本为楷法,偶间行书写法,且上下血脉相连,自然流畅,全是“二王”正脉。其字形开张舒展,点画精到沉着、神完气足、潇洒率真。其书法字体秀美,法度谨严,神采焕发。细观其用笔,可谓意在笔先,笔到法随,起笔收锋,转折顿挫,皆具筋骨。该帖具有极高的书法造诣,是后人学写赵氏楷书的最佳范本。
本书是颜真卿壮年时期的代表作,反映的是颜真卿前期的书法风貌。作品整篇结构严密,点画圆整,秀丽刚劲,用笔一丝不苟,虽尚未形成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的颜楷风格,但已奠定了颜真卿书风的基本格调,是流传下来的颜书中最早的楷书作品,是唐代著名碑刻之一,也是后人初学楷书最通行的范本。
本书所选为智永《真草千字文》真书(即楷书)。智永和尚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精力过人,是声名卓著的书法家,其书法对初唐虞世南等人有很大影响。《真草千字文》以当时的识字课《千字文》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成,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其楷书法度谨严,一丝不苟,笔力遒劲,笔画清晰又富有虚实变化,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从
本书共1904字,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历时24年,集摹王字而成此碑。全篇气韵流动却不失法度,飘逸却不显恣肆,静与动、夷与险、正与奇以及雄放与婉约、峭厉与平和等矛盾因素都在作品中非常和谐地统一了起来,是学习行书的极好范本。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世称“书圣”,在中国书法史上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临河序》《禊帖》,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通篇气息淡雅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既有精心安排的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
《曹全碑》,全称《汉邰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部阳县旧城出土,相传明末碑石断裂,所以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碑阳铭文记述邰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阴刻门下故吏姓名及捐资数目,它的结构特点是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
本书共三部分:用笔解码、结体解码、章法解码。内容包括:用笔解码概说、用笔解码释例、结体解码概说、结体解码释例、章法解码概说、章法解码释例。
赵孟頫书风清丽遒媚,易方为圆,流宕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他的书法在书法史上可与晋代王羲之、唐代颜真卿相提并论,在绘画、篆刻、音乐、诗词等方面的才能均被其书法上成就所掩盖。他的书法无论用笔还是结体都趋于完美,虽渊源晋唐,但更淋漓尽致地把晋唐风韵推到高峰。
《洛神赋》乃三国时期曹植所作文学名篇,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赵孟頫极爱《洛神赋》,王献之所书小楷《洛神赋》残本即为其所珍藏,而他一生或临或书《洛神赋》,至老不倦,尝自云“余临王献之《洛神赋》凡数百本,间有得意处……亦自宝之”,故而今有多种归入赵氏名下的《洛神赋》流传于世。
《九成宫醴泉铭》,立于贞观六年(632),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九成宫醴泉铭》原碑高270厘米,上宽87厘米,下宽93厘米,厚27厘米。碑额有篆书“九成宫醴泉铭”6字,碑文共24行,满行50字,刻有界格。该碑现存放在陕西省麟游县九成宫碑亭,但因捶拓剜凿过多,已失原貌。 欧阳询(557-641),字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