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在生成语法框架内对传统蒙古语构成“副动词”的形态成分进行了全新意义的界定和句法解释。一直以来,蒙古语语法受传统语法重词法轻句法的理论束缚,对蒙古语“副动词”问题没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和分析。本书运用生成语法对蒙古语“副动词”问题进行了全面剖析,提出构成蒙古语“副动词”的形态成分除了构成“UkU=jUsege=kU生
本书运用接触语言学、语言类型学、比较语言学、语法化等理论对南部壮语语法进行研究,认为:1.受汉语影响,本为典型VO型语言的壮语具有了OV型语言的某些特点。2.汉语对南部壮语的影响远大于南部壮语对汉语的影响。3.南部壮语各个土语,因接触的汉语方言不同,借入的语法词存在差异。4.语言接触使南部壮语增加了部分特征,同时部分特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回鹘文献中的借词类型统计、对音及其创新研究”(18BYY195)结项成果。属于敦煌学领域的语言文字学研究范畴。研究对象即选取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吐鲁番高昌故城、黑水城等地出土的纸质、碑刻等回鹘文文献,时间断代以唐代宋代为主,兼有少量清前期的文献。内容上涵括了回鹘文文献的所有大类,凡是已经刊布出
本书稿以语言保留较好的三都水语为调查对象,对语言现状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进行调查描述,并记录了部分水语口头文化作品。书中所有的水语语料均用水语拉丁字母拼音、国际音标进行转写、标注,尽量使更多读者可以阅读、理解。
本书以布依文标准音望谟布依语为调查对象,对语言现状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进行调查描述,并记录了部分布依语口头文化作品。书中所有的布依语料均用布依文、国际音标进行转写、标注,尽量使更多读者可以阅读、理解。
本书以苗文标准音凯里养蒿寨苗语为调查对象,对语言现状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进行调查描述,并记录了部分苗语口头文化作品。书中所有的苗语语料均用苗文、国际音标进行转写、标注,尽量使更多读者可以阅读、理解。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仫佬语语料的收集记录与研究”(17XYY015)的最终成果(鉴定等级:良好),后期调查与研究得到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派杏林拔尖人才”项目(编号:2022C015)资助。书稿针对仫佬语进一步研究所缺失的各种话语形式展开话语材料方面的收集记音整理,从记录得到的话语材料中比较仫佬语语言点间以及同语
本书经青海民族大学及西南民族大学专家审定,将所涉及的题记及通假字、异体字、译音同音字、颠倒用词、不同取词、漏字、错字等进行了重新修订。本书筛选藏语书面语和口语词汇5500余条,以词语的音义特征来追根溯源,从而确定其应有的书写形式,从音义关系和语境所表达的概念中判定词形构成。借鉴“语言学”方法,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构成社会语
本书内容包括:词汇统计表;门巴语言珞巴语言僜巴话句例录音;卫藏方言;康方言。
本书收录了6000余条适用于日常生活的、突出词义实用功能的维吾尔常用词,按维吾尔语字母顺序编排。每个词条一般由词性、释义及示例三个部分组成。词性主要包括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后置词、代词等;释义主要选取了满足日常学习生活,且使用频率较高的释义,突出了词典的实用性;示例则完全体现了常用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弱化及变形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