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释法律现象、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因此,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法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法学主干与基础课程的法理学,因为其内容的抽象性而被法律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视为畏途。
《立法中的不正当部门利益治理:代议制民主的视角》是围绕“立法中的不正当部门利益”这一我国法治建设中的突出难题展开的。《立法中的不正当部门利益治理:代议制民主的视角》从立法中不正当部门利益的界定,代议制民主的缺陷对于产生这一现象的影响,以及通过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参与民主、规制政府行为等方面,对立法中的不正当部门利益治理问
在《法律思维导论》中,首先,制定法规范的内容之确定和推论过程,合乎逻辑地占据了较大篇幅。在解释方法问题上,恩吉施遵循着受萨维尼影响的传统的方法准则(Methodenkanon),但他也同时正确评价了新的诠释学观点。一方面,对基于民主合法性的法律,法律者有服从的义务,另一方面,法律者总是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如何“正确地”
当经济学与法学相遇,会衍生出什么样的学问呢?熊秉元教授在说明法律经济学旨趣的同时,回顾了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史,介绍了法律经济学的奠基人物的基本思想。作者以平实、精确、有趣、深入浅出的文字,阐释经济行为、成本、效率等概念,建构一套严谨的经济分析架构,并用于讨论契约、正义等法律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处理方式,显示经济学上的效
《中国近代法律思想述论》是一部论述中国近代法律思潮兴起、流变、演进的专著。从近代法律思想发展之背景谈起,以鸦片战争作为历史分界点,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清代的思想家及其政治法律思想,修律给晚清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冲击,造成了礼法之争,本书简述礼法之争的基本过程,并对礼法两派的观点做了概述。
罗马法受到广泛关注,少数学者也有“罗马无公法”的观点,《罗马公法要论》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通过严谨求实的学术论证,对罗马公法的起源、宪法、行政法、财税法、刑法、诉讼法、社会法等进行了重点领域和问题的论述,完成了多罗马公法基本体系和逻辑框架的描述和展望,证实了罗马法既包括罗马私法也包括罗马公法的观点。
《道德之维:自然法和法律实证主义视角下的德法关系研究》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以“法律和道德关系”问题为主线,指出了该主题涉及的问题领域,并通过梳理自然法和法律实证主义两大流派的理论历史和问题意识,阐述了二者各自的理论旨趣和实践目的。论文解释了法律实证主义为何强调“法律和道德”的分离,这并非是实证主义者鼓吹不道德的法律,而是
本书是一部兼具宏观与微观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教材,通过宏观上的体例创新,从总体上揭示了中国法律思想史产生、形成、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同时注重微观上的内容改革,力图将历代思想家有关法律问题的思考拉回到现实中予以解说,从而实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学术追求。
《四川近现代文化名人法律思想研究》作者李西臣博士,对四川近现代文化名人相当熟悉,纳入其研究的名人包括廖平、杨锐、宋育仁、刘光第、吴虞、吴玉章、邹容、张颐、晏阳初、蒙文通、周太玄、贺麟、巴金、唐君毅和范长江等,虽不能说已囊括无遗,但形容其洋洋洒洒实不为过。上述名人单个的研究,包括其法律思想的研究时有面世,但将他们集合起来
由沈仲衡编著的《价值衡量法律思维方法论》分别介绍了价值衡量论与法律思维方法,深入探讨了疑难案件中应用价值衡量法律方法提出的根据和理由、内涵和特征,有助于在法的本体论问题上形成全新的认识,对法律的内容作更为开放性的理解,并能发挥重要的实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