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诗刊以“传承大唐风骨,繁荣当代诗歌”为宗旨,立足成都,面向海内外,是成都诗意的城市文化符号,是华语诗坛的重要旗帜和标杆。全书以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当下诗歌及其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使读者得以全方位体味诗歌的内涵与魅力,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整本书具有包容性强、地域性广、传承性高、针对性强等特点,对当代诗歌的发展和传播
这是一本诗集作品,是作者自2021年1月-2022年5月所创作诗歌的作品合集,全集共计收录现代诗171首。这部诗集是诗人禾青子距《稻草人的魔法》,《为脚下的溪流命名》《一澍一蘅》《解脱之笔》四本诗集之后的第五本诗集。读者可以从这本书窥见一个诗人诗歌创作技巧的不断提升和其日渐形成的哲思,以及其诗歌风格的超验性和神性特点。
这是一本少年的诗集,作者是一个热爱写诗的上海高中生。精选诗作近一百五十篇,分寒宵集、别斋吟、冷空气、风尘路、黑梅花五个部分,展现成长过程中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表达对亲情、友情的情感抒发。本稿以现代诗为主,也收录了部分古体诗,可以看出稚子学步成长之态,从中窥见当代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热爱。这部诗集富于锐气,有动人的
龙门石窟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这里风光旖旎,山水美景秀丽多姿,东西两山的石刻造像更是让龙门成为一部文明中外的“石刻艺术史”。迄魏晋南北朝至明清,代有文人墨客、士大夫观游龙门,并留下了诸多诗作。特别是唐宋时期,龙门地区文人荟萃。经收集,现存咏唱龙门的诗歌有300多首,是中国大型石窟群落中诗歌最多的。本书对龙门石窟相关
本书是一本书写人与自然奇妙邂逅的诗歌作品集。诗人将独特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领悟融入到对大自然情感的表达中,创造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自然世界。这本诗集以山川、河海、鸟兽鱼虫、日月星辰等自然之物为线索,通过诗歌的力量呼应自然的规律,是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情追溯。这本诗集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的追问,更是一次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思考,
这是一本诗集。《那些痕》的“痕”,就是诗人在数十年生活经历中所耳闻目睹的风景风物与人情世故,就是诗人特别熟知的社会世态的岁月划痕。诗集每一辑的取材各有侧重,在每一首诗的具体创作过程中,景、人与思绪,并没有截然地分割开来,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景”、“人”一类原生活的“痕”,只有通过“思绪”化的比拟、附会、通感与融
本书共分十个板块:老家味道、乡村岁月、留住乡韵、乡里乡亲、山水故园、乡情悠长、古韵芬芳、脱贫攻坚、乡村新貌、新曲吟咏。主要内容包括:一钵汤开启的仇犹夏日;烤红薯的味道;盂县张大虎月饼;山药蛋饼子;煎油;鬼拾翻等。
本书是青年女诗人木石的个人诗集,收录了她近七八年间创作的诗歌一百余首。其中有对大学生活的记录、对逝去的恋情的探究和追问,对人的生存处境的探询等。这本诗集充溢着青春的气息,定格了诗人木石在流沙般倏忽即逝的时间中的点滴思索、生长姿态和内心记忆,是作者从青春走向成熟的备忘录。全书分为四辑,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点滴细节
诗人于海棠的一部诗集,收录诗人多年创作的诗歌约200首。于海棠写作多年,是一位风格突出因而辨识度较高、较为成熟的诗人,这部诗集里的诗,或者直接写自然草木、节令变迁,或者写诗人在季节更替中的心境变化,或者写诗人与父母家人的关系,都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种静谧沉稳的氛围,诗人对所见之物、所经之事,投注以饱满的热情
本书是贵州诗人末未的一部诗集,收录诗歌一百余首,分为“万物慈悲”“扶锄听风”“种瓜得瓜”“天地有节”四辑,主要写作者在菜园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大致来说,这些诗以具体的事件(种菜、浇水、巡园、补漏),以文雅的词语和修辞(主要是一些有古典意味的词)来托物言志,观照自己的精神,表达诗人对一种理想的生活、洁净的精神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