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编了1955-2021年出版的200余部中国地质文学图书的封面与简介。所选图书在体裁上涵盖了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诗歌、散文等各类作品。在内容上以地质勘探题材为主,也选取与地质勘探相关的石油、煤炭、矿山、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题材;以反映地质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的作品为主,也选取了地质工作者创作的各类题材作品。所
朱德润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其书画作品影响深远,而文学创作却因画名淹没和抄本残缺而少有人知。关于朱德润,学界已有的研究都是针对其书画艺术成就的,本书是第一本研究朱德润文学成就的专著。书稿从朱德润的创作历程出发,并结合朱德润的文坛交游情况,从散文、辞赋、诗歌等不同体裁方面具体分析了朱德润的文学成就,论述了朱德润在元
本书为浙江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11位在职工作教师研究论文之汇编。所收时间,上始1982年,下迄2018年。内分“问题与方法”、“思潮与现象”、“作家与作品”(含浙籍)、“影视与文学”、“出版与文化”五个部分,共计文章60篇。其主体内容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同时还包括影视、编辑与出版等。开篇有一5千字的“前言”,对
该书收录的是近年来周艳丽所撰写的文学评论文章,以女性为视角,关注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创作,是一部专门研究女性创作的专著,分三部分。第一辑:“女性与社会”:收集了周艳丽论述女性与社会关系的文章,诠释了女性与社会的关系;第二辑:女性与文学:评论女性文学作品的写作;第三辑:艳丽论创作:谈艳丽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看法。因所有例证均以
沈文慧的书稿《形式的诗性》对宗璞、白桦、周大新、刘震云等当代河南作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从思想高度、精神力度、情感深度和艺术广度等层面呈现河南作家书写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精神的大胆探索和积极贡献。书稿还关注了当代文坛影响巨大的非虚构写作,充分肯定非虚构写作“在场”和“行动”的力量。对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创作既有整体性的
该书作者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十余年,富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是该领域的博士研究者。本书共36讲,如:《精卫填的不是海》《那些年我们错读的<诗经>》《李白与杜甫的“友情”》《情为才掩李清照》等,作者尝试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去解读看似司空见惯的古代文学作品,同时增加了新媒体时代的表达方式和元素,让古代文学作品更
吴小如先生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教授,在古典文学、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等方面皆有建树,著述甚丰。本书为吴小如先生的一部讲稿作品集成《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本书着重介绍有关文史范围工具书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并对其整个发展过程追本溯源,给读者提供一些线索和门径;对于某些工具书中的一些重大缺点和错误,也提纲挈领地约略谈
作者苏晨,陕西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学博士,副教授。书稿对1898-1921初始期女性期刊的考察、对初始期文学期刊的小说、戏剧的研究,使我们得以重返清末民初叙事文学发展演变的一个侧面的现场。这一本身具有新旧并行特质、丰富生动内容、思想观念与社会时代互动互搏的侧面,是中国文学由传统到现代过渡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本书为一组文学评论方面的理论文章,主要分为“文学新势力”“诗人档案”“新文学史家访谈录”“近现代文学与文献研究”“迟子建研究专辑”“《民谣》评论专辑”等九个模块,主要内容包括:走失的卫星、写诗依然值得、走向公共写作:清中晚期旗籍闺秀诗选政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坛产生了一批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文学史称之为“红色经典”。这些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集中反映了敌后抗战,尤其是河北解放区军民的战斗和生活;二是创作者大都在河北生活和战斗工作过,书写的是自己和战友、乡亲的亲身经历。以河北为代表的敌后根据地无疑成为产生红色经典的沃土。根据“立足河北,面向全国”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