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典籍,由孔子弟子曾参所传,《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典籍,也由曾参所传,又由子思记录整理,然后传给了孟子,于是就有了一个由孔子至曾参、子思再传至孟子的学术脉络系统。
本书共分五部分: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异域新知、主题书评、旧文重读。主要内容包括:学院大学、修院学校和儒教书院——全人教育的历史张力和前瞻解决;道场、旅游胜景和学术重镇——明清以来岳麓书院的多重形象探析及其当代复兴等。
★从中华传统文化源头性经典中找寻新的视角看世界 ★有书APP创800万次学习 ★逐字逐句精读原典,让《庄子》易读、易懂 ★撷取100意蕴深刻的寓言故事 ★囊括100鲜活动人的主角配角 ★析出100别有洞天的成语金句 ★1套超越世俗境界的方法论
人处在困境中应该如何突围?怎么应对现代社会的心理压力?在动荡不安的时代怎么做到心灵寂然不动?哪九种品德可以用来战胜困难?哪三种修为可以让人抵达完美境界?《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包括《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其中《彖传》《象传》《系辞传》各分上下篇,一共七种十篇,又称“十翼”
本书是对战国后期墨家著作《墨经》的解读,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从认识论、伦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几何学与数学、逻辑学等诸方面,展示《墨经》的作者曾经关心过什么,思考过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不刻意追求细节上的证据确凿、意见上的是非分明、观念上的明确无误,而力求从一个较为通观而宏大的视角展示这一“失落的智慧”的风采。
本书内容涉及安民、道源、虚用、成象、韬光、易性、运夷、能为、用无、检欲、厌耻、赞玄等共三十七章。
本书是一部有关《论语》解读的作品。作者传承恩师张岱年先生倡导综合创新的理念,本书以马克思唯物辩证观及儒家告往知来方法论,深究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关于社会与人的身心发展共进的整体观以及中华上古三千年文化一贯性等方面之理论,从而在人类文明长河中,在世界政治大舞台上,检视儒家思想在道统传承、仁学创新、精神抒困、治世安邦等方面
本书为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全书大致分五部分,成书时期不同,大多采用问答、语录形式。《墨子》内容涉及伦理学、政治、名学、认识论、逻辑学、法学、经济、教育、工程技术、军事学等方面,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本书结合现有史料、考古材料、口述史、地方志,再运用社会学、民俗学、逻辑学等的观点,对子夏与西河的历史记载和传说进行梳理,子夏前期办学有小学、有大学,以教育为主;后期办学以传教、辅政为主。子夏游教的地方甚多,包括今天的河津、芮城、洛阳等地,为当地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使得在春秋战国之际魏国获得率先发展。子夏所创办的西河学派
本书讲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真功夫、大智慧,并融会贯通于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