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为目前世传*后一版木刻版《伤寒杂病论》,由黄竹斋先生所制,繁体竖排影印,藏于河南南阳医圣祠,较之康本伤寒,内容多出约三分之一,且有部分关于五运六气及温病的内容,为他本所未载,是研究伤寒难得的珍善之本。 本书伤寒金匮合于一书,六经为纲,杂病为辅,魏碑繁体,竖排影印,疏朗清晰,古风盎然,极具阅读
中医抄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丛书精选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众多抄本中有价值者53种,年代以清代为主,在内容上注重选择临床各科和临床医案类,以突出本丛书的实用性、学术性和可读性。所选各抄本十分珍贵,均为古代无刻本,现代又无排印或影印者,整体上内容完整,版式清晰,不少抄
本书作者继《读伤寒》之后,循例研习《金匮要略》,在深入理解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内涵的基础上,对原著前22篇之398条原文,引经据典,参以己意,排比推敲,逐条阐释,并引诸家验案以证之,力求系统阐明仲景杂病证治之规律,以广其用。本书与《读伤寒》一脉相承,概念明晰、定义准确、推论严密、文笔流畅,可供有一定经典理论基础的中医人员参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论》又超越《伤寒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
《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寥寥数语,已经点明了五运六气的重要性。仲景先师,“宿尚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延用千年,活人无数。历代大医皆言:若方证对应,“效如桴鼓”。然而,如何才能“方证对应”,自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初学者尤其茫然。 本书
本书是著名经方医学家、教育家胡希恕先生讲述《伤寒论》的笔记整理稿,由胡老亲传弟子中医临床家单志华先生根据早年亲身受教所作的笔记整理而成。 本书有四大特点: 一是笔记完整无缺失地保存了胡老对《伤寒论》398条原文的授课内容,属于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二是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胡老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研究《伤寒论》
本书为五运六气的入门著作。内容包括运气学说的渊源、干支的基本概念、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五运的三化(平气、太过、不及)、六气的常变、六气的司天在泉胜复、运气同化及运气与临床等。
本书共三篇。上篇记述腧穴源流、形成、发展、分类及其功效等;中篇介绍十四经穴出处、释义、取法、层次解剖、主治、现代研究等,并辑录一百十一个奇穴、头针及耳针穴;下篇为腧穴古文献辑注及古代体表部位名称解释。本书重在溯本求源,博引旁证,尊古而有新说。适合针灸院校师生、针灸爱好者阅读。
本书为王建康主任医师研究《黄帝內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三部中医经典著作的学术成果,内容涉及理论探讨、方药研究、临床运用等方面,是对三部经典内容的阐发,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供广大中医药学者参考阅读。
行益老师说:中国文化是体验式文化,你用体验式学习才能懂中国文化。你用头脑学中国文化,永远是这个文化的扭曲者。你有了切身体验,才能明白中国文化的真谛,所以《内经图》必须体验式学习。你体验了《内经图》,再去学《黄帝内经》,一目了然,真实而朴素。站桩、打坐、《内经图》讲解,《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讲解,满腹经纶读书法,摇山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