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联合国主要机构2016~2017年度重要事务的评论,为同名原著(六卷本)中专家评述部分的汉译版,涉及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的主要工作。因为恰逢联合国体制改革等重大事件,2016~2017年第71届联合国大会面临诸多挑战,因此这一年度的联合国事务评论格外引人注目。本书作者均为相关
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ollectiveSecurityTreatyOrganization),简称“集安组织”,成员国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和白俄罗斯。本书系统梳理了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基本发展脉络和国际互动,为考察独联体国家间的关系提供了视角。作为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不
飞虎队诞生的标准版本是1940年,陈纳德上校去了华盛顿,说服罗斯福政府建立、资助和装备秘密空军中队。作者通过查阅美国政府档案、私人文件,尤其是利用学界很少利用的英国政府档案,主要回答了谁组建了飞虎队,什么时候组建的飞虎队,为什么要组建飞虎队,呈现了非神化、更真实的飞虎队诞生过程。
本书稿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型学术团队的成果,自2016年创刊后,主要集中研究上海法租界的历史,聚焦法租界的制度、生活、中外关系等方面,包括“专题论文”“口述历史”“新史料”“书评?会讯”“学林往事”“读史杂记”“文献目录”栏目。旨在传播和分享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和前沿。
《新中国对日政策(1949—1972)》作者通过查阅大量解密档案及相关史料,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中日化敌为友为主题,详尽叙述了1949—1972年中国对日政策理念、决策过程和外交实践。全书一共八章:第一、二两章介绍中国对日政治、经济基本原则及方针;第三章至第五章从对日战后处理,以及从政治、经济角度探讨中国对日化敌为友政策
《冷战国际史研究》第28辑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国家研究院/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特邀专论、专题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冷战国际史研讨会笔谈、档案研究信息、口述历史及档案文献等。出版此集刊的目的在于推动中国冷战史研究的深入,并进一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档案文献栏发表的材料,为保留解密档案的原貌,本集刊未作任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建立于1951年,是华东师大建校时首批设置的系科之一。当时汇聚了一批享誉学界的著名教授,如:吕思勉、吴泽、李平心、戴家祥、林举岱、陈旭麓、王养冲、郭圣铭、夏东元等。本套丛书精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知名教授的文章,以个人为单位,汇编成册。因华东师范大学原址为大夏大学,故将丛书命名为《大夏史学论丛:史学家
2013年发生的乌克兰危机是冷战后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矛盾的集中体现,它一方面使一向友好且“特殊”的德俄关系受到重挫,另一方面也使冷战后欧洲和平秩序遭遇挑战。究其实质,这两方面又是一体的:德国是欧盟实际意义上的领导者,俄罗斯则是雄踞欧洲一角的重要大国,德俄关系对于欧洲和平秩序的未来建构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无论从国家利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部专题文集,以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要点《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为开卷篇,以2018年6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
本书以国际规范变迁与国际人权规范建构为分析框架,论证了主权国家和国际社会在人权保护中承担的责任及其行为互动逻辑,在对人道主义干预进行梳理和批判的基础上,对“保护的责任”规范的产生、演化进程以及对国际人权规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着重探讨联合国体系下构建具有共识的国际人权规范的路径、机制与前景。本书认为,国际人权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