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伯希和探险队1908年继英国斯坦因之后到达敦煌。伯希和精通汉学典籍,他以每天1000卷的速度彻查了藏经洞文献,按照四项原则(非通行佛教经籍、有年代题记的写本、古籍和民间写本、胡语藏语写本)收买了总约8000件写本,其中4000件藏文编号,4000件汉文编号,包括粟特文、回鹘文、于阗文、希伯来文等。除了零星刊布以外,
本套丛书由多部考古报告构成,目前,《通州东石村与北小营村——北京轻轨L2线通州段次渠站等土地开发项目考古发掘报告》《朝阳姚家园——姚家园新村E地块配套中学考古发掘报告》《广阳城墓地》等已经出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通州将军坟村——通州文化旅游区C3、C4、D1地块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1座汉代墓葬,少量辽金、明时期墓葬
《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手稿系唐兰先生一部尚未完成的遗稿,撰写于逝世前三年内(1976-1978年)。现存手稿正文五卷、附件一卷,共九册,钢笔书写于四百字稿纸上。中华书局版《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下文简称“书稿”)经唐复年整理编次,于1968年12月出版。本次再整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唐兰先生手稿为底本,参照唐复年的整
作为一个学术领域,金石学起始于北宋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金石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金石提供了中国古代学者和艺术家的吉光片羽。作者通过对金石学在晚清和近代的变迁,讨论作为古代文人消遣和收藏鉴赏手段
本书收录了中意双方二十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是中意在纸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领域合作的最新成果。该书主要通过国内外相关案例论述了纸质材料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修复材料、修复技术以及修复后的诊断,着重研究中意两国古代纸张的保护,包括了解纸张在老化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以及纸张的老化程度,掌握这些知识,研究人员才能决定采用
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二、三章内容是初学者接触书画装裱与修复专业的基础性内容,主要讲述了古书画的修复简史与流派传承,以及书画装裱所用到的设备、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第四、五章内容是书画装裱与修复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主要介绍书画装裱的常见形制与传统书画装裱工序。第六章内容在书画装裱与修复专业中难度系数较大
本书分九章:结论、平遥纱阁戏人及其制作工艺传承、平遥纱阁戏人形制与传统工艺、平遥纱阁戏人主要病害成因分析、平遥纱阁戏人保护材料研究、平遥纱阁戏人保护修复试验、平遥纱阁戏人保护修复、戏曲纸扎传统工艺保护标准探讨、结论与展望。
本书共收录渭南地域遗存及出土各类碑石150余种,其中造像8种、塔铭4种、碑碣81种、墓志62种,其他砖石3种。所涉年代上自东汉,下迄民国,其中东汉3种、前秦1种、北魏12种、西魏4种、北周3种、隋8种、唐38种、宋28种、金10种、元11种、明22种、清17种、民国1种。所收碑刻包括说明文字、高清图版和原碑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