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尽地论述了贯穿维特根斯坦哲学生涯的各个关键概念:意义与用法、游戏语言、家族相似、平常/日常语言、遵从规则、思维与理解、心理主义、摩尔悖论、面向感知、哲学治疗、语法研究、表达与宣示,等等。学界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著名的两本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之间具有某种断裂性,这种断裂揭示了他本人哲学取向和进路的根本转
本书是对德勒兹的哲学名著《差异与重复》的导读。本书紧跟《差异与重复》原著文本,详细阐释了其每一章节的核心主旨。为了限度地展现德勒兹本人的论证思路,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哲学探询,作者不仅大量引述了原著文段,而且还列举了德勒兹对其他哲学家的征引,在哲学史层面上剖析了他的思想历程。除此之外,在本书结尾处,作者还为读者攥
本书熔罗素的数理逻辑与哲学理论为一炉、将罗素的逻辑与哲学有机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阐述罗素在20世纪的逻辑学和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罗素是数理逻辑的奠基人,是以往数理逻辑发展的集大成者,在数理逻辑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里程碑式的作用。罗素提出了逻辑与数学等同的逻辑主义论题,并且进行了从逻辑演算推出数学的科学实践,为厘清逻辑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TsinghuaStudiesinWesternPhilosophy)》以辑刊的形式每年出版两辑(每年6月底出版夏季号、12月底出版冬季号),每辑30-40万字,接受海内外学者在西方哲学各个学科领域内的历史性或系统性研究的或以中西哲学会通为主题的高质量专题学术论文(10000-15000字,编辑许可
本书采用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方法,具体分析和论证了康德哲学中情感与理性的地位,美感(第三批判)、崇高感(批判)和道德感(第二批判)的特征及其哲学根基由此终引向康德的宗教哲学情感分析。本书以趣味(美、崇高)判断之必然性的哲学根基为核心思考内容,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康德从美学到宗教的过渡环节和背后的困境如何使用情感实在性解决
法国启蒙运动及狄德罗思想研究专家安德鲁·S.柯伦教授耗时四年,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整呈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生平及思想,其间还穿插了他与卢梭的友情纠葛,与伏尔泰不同寻常的书信交流,以及他对艺术、戏剧、道德、政治和宗教等一反传统的见解。狄德罗秉持的无神论思想,以及他对真理快乐而坚定的追寻,让他成为那个时代
海德格尔从二战期间之前的1931年开始,直至1975年,在从事哲学教学和哲学写作之余,还写下了34本哲学笔记(本丢失),记下他的许多真实思考,因为写在黑皮笔记本中,所以被称之为《黑色笔记本》。本书为《思索二至六》。它们不仅向读者展示了海德格尔中晚期表达其思想的一种新形式(与计划好的思想体系之表达不同的,直白称谓之尝试)
在柏拉图的这篇对话录中,苏格拉底的学生斐洞,充满热情地回忆并详细地讲述了苏格拉底临刑前一天的言行。在苏格拉底饮毒酒前后的时间里,他与朋友和门徒关于灵魂不朽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谈,通过层层的论证,把探索不断推向深入。在对话接近尾声时,苏格拉底讲了一个关于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激励自己和在场的朋友们,不要恐惧死亡,勇敢追
本书以对话体形式叙述了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囚禁在狱中,老友克力同前去劝说他越狱逃跑,他婉言谢绝并阐述其道德思想等内容。首先,他主张用理智深思熟虑,反对凭感情以错对错,以恶报恶。诬告、错判固然是错,越狱潜逃也是错,正是以错对错,是违反理智原则的。其次,越狱潜逃,必将破坏法律的崇高威望,一个尊重德性者,绝不会有损国家和法律
《欧悌弗戎》是柏拉图的一篇早期对话作品,它还有一个为后人所加的副标题或者论虔敬的东西。对话人物苏格拉底和欧悌弗戎相遇在国王执政官的门廊前,他们各有将要处理的官司。苏格拉底急于向这位神学家学习什么是虔敬,来面对将要到来的法庭上的指控,即指控他是一位不虔敬、不敬神的人。对话以苏格拉底当下所面临的困境为契机,以对什么是虔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