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夹缝到通途深度对话70后作家》是《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追踪采访7届18位70后鲁奖获得者的访谈录,受访作家包括王凯、葛亮、张楚、石一枫、弋舟、鲁敏、乔叶等。全书以鲁奖为切入点,从每位作家的创作经历、阅读体系、文学世界观等多个角度透视中国70后作家的创作图谱与精神群像,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呈现
2008年,梁鸿以出走者与归乡人的双重身份重返河南穰县梁庄,历时五个月的调查与走访,还原了梁庄近四十年的变迁史,记录下这片土地上真实的生活与深刻的困境:王家少年在情感荒漠中走向极端;昆生因再婚被逐出家园;梁庄小学荒废后沦为猪场;河流被挖沙机吞噬成吃人陷阱…… 十余年过去,中国乡村依旧在消失与
本书刻画了一群1930年代至1940年代之间,从事艺术的青年走向战场前线,成为战争时期边区主要战地记者,并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主要摄影力量的摄影家群像。书中描写了由漫画速写转向摄影的俞创硕、由木刻转向摄影的高帆、由电影转向摄影的徐肖冰、1943年战死的诗人与摄影家雷烨,以及战地摄影记者(也是《晋察
《蒋风评传》是以“蒋风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为主题主线而撰写的纪传体评述著作。蒋风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部《蒋风评传》对其作了较为客观、全面、系统、科学的评述,文稿主要从八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为儿童文学而生的”一生;二是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三是创建中国特色儿童文学理论的杰出代表;四是确立
考古学家郑嘉励将探寻历史的手铲转向自身血脉的源头玉环楚门的朝东屋自然村,深情打捞村庄百年变迁的碎片,在个人记忆与集体叙事的交汇处,构建出一部兼具温度与厚度的生命纪实。书中对老屋、宅基地、稻田、盐田等物质遗存的细致描摹,对村庄生活、生业等历史细节的精准复原,保留了民间记忆的鲜活质感,又赋予个体命运以历史纵深感。血缘牵绊、
我在报考申请书上填了西南联大,只是听说这三座大学,尤其是北大的学风是很自由的,学生上课、考试,都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我就是冲着吊儿郎当来的。听文学大家汪曾祺讲西南联大那些事儿:泡茶馆、跑警报、谈恋爱……以12卷汪曾祺全集为底本,完整收录汪曾祺关于西南联大师生轶事,以及追忆昆明往事、描绘昆明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正在北平就读教育与新闻专业的燕京大学三年级学生张郁廉被迫中断学业,辗转流亡内地,因俄语出众入职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驻汉口分社,成为早期受雇于国际通讯社的中国籍女记者兼翻译。之后,张郁廉随苏联军事记者团多次奔赴抗战前线,以救亡为己任,无畏生死,先后深入徐州、武汉、长沙等战区,一边当翻译,一边做采
本书稿是一部系统展现中国当代民族打击乐大师李真贵艺术生涯与学术贡献的综合性专著。全书分为三大篇章:第一篇"他的击乐世界"以传记文学形式,完整呈现李真贵从童年启蒙(第一章),到中央音乐学院的专业成长(第三章),直至创立中国民族打击乐教学体系(第四章)的艺术人生轨迹,以及获得的收获(第五章)。第二篇"文论集"收录14篇学术
对于哥伦布率先到达美洲这个已经被写进人类历史的答案,许多人或基于考证,或出于思考,早就开始了质疑。2020年新冠之初,作者接到美国作家协会主席道格拉斯·普莱斯顿(DouglasPreston)的邀请,前往美国采访十几位深信“中国人比哥伦布先到(美洲)”的研究者——既有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地质地理学家,也有建筑学教授、N
本书是一本鲜活生动的人物作品集,是有年代特征的世象万花筒。作者是一位资深记者,书里收录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在新闻一线采写的50多篇人物作品,大多记述的是改革开放后活跃在上海大都市的各色人物。其中有著名科学家的感人故事,有劳模标兵的真情讲述,有大飞机研制团队的曲折历程,有航天专家的成长密码;有触碰天网的罪犯心迹,有侦破大案的